新闻中心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加速推进绿色转型

发布时间:2024-11-05来源:中国电力报

建成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升级南方区域首条电动重卡超充走廊、发布行业首个输电人工智能大模型、投运广西首个导轨式共享移动充电桩……今年以来,南方电网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践行国家“双碳”目标,聚焦清洁能源的创新应用与拓展,以创新为驱动,加速推进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致力于构建更加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能源结构向“新”向“绿”转型


截至今年9月底,广西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3575.6万千瓦,占比40.1%,成为广西第一大电源;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59.5%,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成效明显。


“双碳”目标引领下,广西新能源实现大规模高比例跨越式发展。2023年,广西风电光伏装机双双突破千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同比上年增长290%。截至今年9月底,广西新能源装机容量同比增长65.4%。其中,风电、光伏装机分别达到1583、1733.6万千瓦,同比分别增长45.2%、110.5%。


针对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对电网安全运行的挑战,广西电网开展“新型能源结构下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防御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基础上,驾驭千变万化的风光电,支撑广西连续多年实现新能源高水平消纳,推动风、光、水、火、核、储等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加快形成。


核电的阶段性深度调峰与快速调频潜能被充分挖掘。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攻关“大型核电涉网安全运行与优化控制技术及应用”,让核电在安全前提下成为推动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后电力电量平衡的调节手段,成果应用涉及全国约35%商业运行装机容量的核电机组。


广西电网还充分利用新型储能作为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和推动新能源高效消纳的重要手段,促进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今年1~9月,广西已并网的13座大容量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每日实现等效“满充满放”,累计存储及释放电量超3亿千瓦时。


数字赋能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深夜,位于南宁五象新区的中国移动(广西)数据中心依然忙碌。这里是中国连接东盟国际通信网络体系的重要枢纽,精密的服务器昼夜不息。“这里7×24小时全天候动环监控,对持续供电要求很高。三重电力保障方式以及高可靠供电,满足了设备的用电要求。”中国移动五象中心电气负责人介绍说。


在大山深处的革命老区河池东兰县,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2020年3.50%提升至目前的50.29%;全栈国产化的智能配电台区汇集智能终端、中压载波、北斗卫星等新技术设备和全场景采集通信技术,实现“分钟级”一键复电。


从城市到乡村,供电可靠性持续提升。近年来,广西电网致力于将数字电网打造成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载体,把海量的智能传感器部署到电网设备上,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给电网装上“敏锐触觉”和“算力大脑”,持续提升配电网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


在夯实数字电网基座的同时,广西电网加快风光水储基地建设步伐,创新试点涵盖风、光、储、充的智慧能源实践路径,探索建设近零碳示范区,旨在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以点带面推动构建低碳、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多能融合


新能源汽车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绿色出行方式对于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具有移动储能的灵活性调节能力,通过车网互动技术,可为快速提升电网调节能力、解决短周期电网调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广西电网在推广充换电设施互动技术等方面积极探索,将电动汽车聚零为整,打造车桩网协同发展新业态,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


广西电网将电动汽车作为分散式储能方式,一方面运用市场化交易手段,将电动汽车运营商纳入电力市场并参与低谷消纳,在拉动低谷电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消纳空间。另一方面推动应用落地,选取南宁五象综合能源站、柳州杨柳郡小区等场景,建成社区集群“智能有序充电+V2G充放电”车网互动场站示范工程,有效发挥新能源汽车灵活性调节能力。


目前,广西电网已建成省级边缘集群系统,将南宁五象综合能源站、柳州鹿山综合能源站等新型能源网络接入调度运行监控,并搭建了广西源荷及车网互动聚合平台,打通与边缘集群的数据通道,实现了综合能源站、充换电资源灵活接入。


版权所有:2024第4届风电人工智能及智能运维大会暨第3届海上风电建设与运维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