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历经5个半月的紧张施工,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光伏发电二期100万千瓦项目顺利投产发电,那一块块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为严寒寂寥的浩瀚大漠增添了缕缕暖意。
奉献是奋进者的强音
工程刚进入调试期,为了保障设备调试进度,方便设备厂家人员工作,工程部人员全部把现场宿舍让给参建设备厂家人员使用。连续的大雪天气导致城区与工地间的道路由于积雪被封闭,车辆无法通行。大家就绕小路,没有耽误一天的工作。
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员工,每一名建设者都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忠诚担当和奉献精神。工程部副主任贾成真动员从事教育工作的爱人从锡林浩特市考到了阿拉善地区学校工作,他本人则扎根现场,没有节假日,工作随叫随到;分管工程建设的副经理殷轶男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理略微好转后又奔赴工地一线;党委书记王军的妻子摔倒骨折住院,他却只能让亲人陪伴照料。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支上下同心、团结奉献的队伍,才保障了工程建设的万无一失和快速推进。
担当是开拓者的主题
如何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工期是工程建设者们每天都在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现场管理张慧武介绍说:“一期工程采用的是传统形式的35千伏预制舱。而二期工程结构层、保温层、装饰面均在工厂一次性加工完成,现场只需要组合拼装,整体施工周期7天左右,缩短了施工时间,仅此一项就可抢出18天工期。”
现场管理白阳介绍说:“由于施工现场位于开放的沙漠地带,车辆行驶面临陷车、侧翻等风险,高峰时期,每日多达1000辆次的各类车辆进出,使得现场管控压力较大。针对这一严峻挑战,一个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制作‘内蒙古华电腾格里基地交通导行图’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施工现场的人员可以迅速获取场地位置、场内路线规划以及详尽的安全告知书。这份安全告知书不仅为车辆进出设定了明确的安全规范,还提供了安全指导和提醒,有效保障了施工现场各类车辆的安全行驶。
该公司将“互联网+监管”模式应用于工程建设领域,打造了“天眼”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把现场监工与视频监工方式相结合,实现“24小时+360度”全方位监管,及时跟踪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进度,存储监管全过程音像资料,为打造精品工程持续注入数字力量。目前,“天眼”系统已全部投入使用,分别在零碳工地、升压站以及重点施工区域布置了12台全方向可转动摄像头,通过与无人机巡检相结合,全面监控现场施工作业面,实现了扬尘在线监测、起重机械安全监控、运渣车监管、施工人员安全作业监督等功能,监控范围覆盖整个光伏施工场区,有效保障了现场施工安全。
责任是建设者的使命
在工程现场,工程部的李俊杰和梁晓龙正在施工中的3号升压站现场查找突然停电的原因。为了不影响工程进行,他们调用了临时发电机到现场解决用电问题,用实际行动保障工作顺利推进。
工程部的赵浩田带领着生产准备部人员对设备开展验收、整改、消缺工作。生产准备部尚靖业介绍:“在箱变上电的关键筹备阶段,生产准备部人员组成箱变与逆变器两个专业小组。箱变小组展开全面巡检,仔细确认开关状态的精准性与散热系统的可靠性,对箱变定值更是严谨核对。逆变器小组聚焦关键部位,排查逆变器电缆接头连接状况,严防短接风险,查看交流侧电缆接头是否稳固,冷缩套有无破损,细致检验防火封堵是否达标,对交流侧电缆压接工艺进行专业评估。”
24小时流水作业、催货小组驻厂家催货、3天验收18条集电线路……战风沙、斗酷暑、抗严寒,昔日黄沙赤日,今日蓝海绿洲。该项目一期、二期200万千瓦光伏项目用时9个半月,创造了中国华电连续开工、连续投产的崭新纪录。